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绩效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绩效审计的方法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

绩效审计的方法

观性和报告的技术要求。

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

调查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也可以用来调查对特定问题的看法。

目前现存的调查种类有当面调查、电话调查和邮函调查。每一种调查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般要结合运用。调查方法易于操作,但准确性差,需要审计人员较多的判断,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

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延伸阅读

企业绩效审计作用

企业绩效审计的作用:一是维护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的需要;二是促进社会的廉政建设;三是揭露企业经济资料中的问题和舞弊行为;四是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绩效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和利用内部控制,依法对企业的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通过鉴定、评价经济责任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完善被审计单位内部宏观调控体系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

概念辨析: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目的在于揭露和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其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内部控制制度等要求的审计。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其中,经济性是指在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成本最低; 效率性是指一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是否得到最大的产出:效果性则是指被审计单位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绩效审计特指政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一般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属于广义的经济效益审计;我国和世界多对该类审计的名称没有统一,但目标是一致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也称3E审计,加上环保性、适当性(公平性)称为5E审计;

绩效审计报告的特点包括

(一)评价标准非常灵活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灵活性。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策和环境会有差异;其次,被审计对象也千差万别,衡量的标准不一定相同,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事先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寻求一种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大分歧的评价标准;再有,不少评价标准是难以量化的,自然就存在很大的灵活性。因此绩效审计是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的,甚至连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和结构也不是硬性规定的,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二)审计结论侧重建设性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不同,不侧重于监督查找违法违规问题,而是更强调评价职能,以促进改善为主要目标。对实际职责履行情况和效益实现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分析其中影响的因素,从而对尚未完善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绩效审计一般不作出审计决定,审计结论的强制程度较低,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是非常具体的措施,可以是方向性的建议,供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采纳。

(三)审计涉及范围非常宽广

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仅以环境绩效审计为例,则包括环境政策执行、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资金、环境管理活动等等,对效益的评价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例如,对一个有害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不仅涉及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还涉及有害废物在城市的运输、有害废物堆放对空气的影响、在下雨天对附近河流水质的影响、有害废物处理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周边居民对此建设的意见等,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观察和分析。

(四)部分评价比较困难

绩效评价中的一些事项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内在的因果关系往往特别复杂,难以进行定向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污水处理项目中关于附近河段水质改善情况的评价,假如水质改善了,是否就能归功于本项目的效果?还是附近其他环境治理项目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假如水质没有得到改善,是否就代表这个项目实施得不成功?会不会存在虽然本污水处理项目实施成功,但此河段受到了其他人为污染的情况?所以,要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仔细、多方面去分析。

绩效评价审计的基本流程

1、制定审计项目计划阶段:由审计机关自主确定审计项目,或由上级审计机关授权项目,以及政府、人大等部门的指令项目;

  2、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制发审计通知书等;

  3、审计实施阶段:主要有三个步骤,即收集审计证据、分析评估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论、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初步形成审计建议;

  4、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审计结论,按照准则的要求编写绩效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

关于绩效审计的法规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搞好绩效审计,首先要认识到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审计本质上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监督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所以,审计的目标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必然发展到开展综合绩效评价。由此,审计的发展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进入到绩效审计阶段。

(二)绩效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有: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第三、《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规定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主攻方向

审计署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工作规划中,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主攻方向。

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工作目标。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又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机关的地位上升到了国家治理手段的高度,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随之,审计体制将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对基层审计机关的要求会更高。

县级审计机关要适应审计地位和体制的要求:

第一、审计的内容在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绩效;

第二、审计的执法形式由处理处罚为主要过渡到建议整改为主;

第三、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将更多地跟着上级“指挥棒”转,审计署正在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县级审计机关也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