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灭虢”什么意思啊?
【假道灭虢】【jiǎdàomièguó】【解释】: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延伸阅读
借道虢国的成语?
成语叫假道伐虢,是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这是春秋时期的典故。晋国用重金和财宝贿赂虞国,提出借道去讨伐虢国。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晋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这个成语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假道于虞而伐虢”文言文,什么意思?
【释义】: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字词】:
1、假,借。3.伐,攻打,讨伐。 【出处】:《韩非子》: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启示】:1、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2、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翻译】:晋献公用垂棘的碧玉,换取了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这样做,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而保不住。所以,虞虢两国之间彼此相帮相救,是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也就必将随之灭亡(借道给晋国的事万万不可以)。”虞国的国君没有采纳宫之奇的谏言,喜爱美玉就借路给晋国。晋国打败虢国。在返还的途中,又把虞国消灭了。 【相关成语】:假道伐虢(jiǎ dào fá guó):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
假途灭虢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假:借;途:道路;虢:古代小国名。【感情色彩】中性成语。《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国向虞国 借路去攻打虢国 ,在灭 虢 后的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后以“假途灭虢”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的策略手段。假道伐虢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四计。
假道灭虢哪一年?
假道灭虢的事件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伐虢国。第二次是在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借道虞国,灭了虢国。假道灭虢事件,阐述了晋国智谋高超,一石二鸟,用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是并土灭国的典型战例。而虞国贪图蝇头小利,鼠目寸光,终被灭国。是警示后人很好的范例。
假道灭虢出自左传为什么会被归到三十六计?
假道灭虢”虽然出自左传,但还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因为它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假途伐虢典故?
假道伐虢也称假途伐虢,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假道伐虢的原意是指假借虞国的道路去攻打虢国,结果把虞国也给灭了,后泛指以借路为名,行扩张之实。
三十六计中,此计原文为“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即当处于敌我两大势力之间的一股弱小势力受到敌人威胁时,我应立即出兵前往救援,借机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引申到军事上,是一种假借援助之名来进行势力扩张的谋略。“假道灭虢”之计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此计所蕴含的主要内涵是,战争指导者要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待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假途灭虢 虢古今异义?
假 途 灭 虢
假:借。途:道路。虢(guó):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近义词:假道灭虢
出处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jí)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guó)。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译文:
《左传·僖公二年》:“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宫外的库房里一样。’”
故事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虢(guó)国和虞(yú)国,而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国如果袭击虞国,虢国就会出兵救援;晋国如若攻击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
晋国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条绝好的计策。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然后各个击破。
他建议用垂棘(jí)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去讨伐虢国。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得无厌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
荀息说:“这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和屈地产的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晋献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虞君说:“不能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俗话说:‘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齿相依的来历)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不听劝告,把路借给了晋军。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同年冬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假虞灭虢的典故?
假道灭虢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后立即灭虞。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