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安史之乱原文及翻译(安史之乱原文)

安史之乱原文?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初年,十镇边兵共49万,中央畿辅和内地只有8万有余,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15万叛军长驱南下,陷洛阳、逼潼关。次年称大燕皇帝,进入长安,玄宗逃四川,其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

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再度陷洛阳。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在唐军和回纥兵的进击下,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穷途自杀。

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盛向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十个细节?

1.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2.是唐玄宗在政治上一个重大失误造成的。

3.任用李灵甫,杨国忠两个奸相,听从李的藩镇拥兵制度,导致地方权力无法节制。

4.过份信任安?山,被其假相蒙蔽。

5.唐玄宗晚年昏庸懒政,荒淫无度。

6.叛乱发生后,仍误听杨之谗言军事指挥失误,致敌突破山海关,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

7.平叛耗时8年,极大的消耗了国力民力,使中央财政困难,无力养兵。

8.平叛功臣的权力没有及时收归中央,造成新的割据隐患。

9.叛乱中后人民财产受到了极大损失,人口大量减少,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短时间内经济无法快速恢复。

10.战后有许多藩镇从内心上对中央政府失去了绝对忠心,动摇了唐朝政府的权威。

安史之乱的两种罪魁祸首是什么?

一个是安禄山,一个是杨贵妃。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末期时,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反叛唐朝的战争。安史之乱长达近八年之久,让大唐朝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开始。

安史之乱在武则天前还是后?

安史之乱在武则天之后发生的,安史之乱在李隆基晚年发生,比武则天晚。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叛乱。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是中唐还是晚唐?

安史之乱是在盛唐时期发生的。这个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人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安史之乱是庶族挑起来的吗?

不是。

安史之乱的表面原因就是节度使们势大难治,一旦有野心就会叛乱。最深层次原因则是土地兼并引发的财政危机,以及朝廷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不断给节度使下放权力,最后尾大不掉。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惨状?

但这8年大战让整个北方一片糜烂,生灵涂炭,黄河流域杳无人烟,世家大族纷纷南逃,百姓隐匿山中。当时唐朝实行“拉夫政策”,不再像以前“三丁选一,五丁选二”,而是只要家里有男丁,无论老幼皆要从军。大诗人杜甫的“三吏”就描写了当时的惨状,这些男丁选走后,造成大量的生产力空缺,粮食减产,饥荒蔓延。

最终,老百姓或从军死于战场或征兵路上,或死于盗匪,或死于饥荒。

天宝年间大唐官方记载有6000万人,而《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广德2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这说明,安史之乱八年让大唐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有大量人口隐匿逃亡,天下户口减半也是可以确定的。以人口比例计算,这次叛乱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杀伤力最大的战争之一,不仅打垮了唐朝,甚至可以说打掉了中国的元气。

八年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中心——关中和河洛地区,两京遭到多次破坏,已经破败不堪。加上周围人口的流失,后世长安和洛阳再也没有恢复到巅峰状态,后世的王朝也不再在这里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