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多为个体家庭,从古至今家庭人口和耕地少,家庭趋小导致人均耕地更少。
中国传统农业以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如犁、镰等,操作和工艺简单,单人即可操作。
生产的天然分工依据家庭成员与天然情况安排农业生产,可调动全家的劳动力、因时制宜。
小农经济虽生产能力低、易破产,但生产条件较容易满足,且只要有地,靠劳力就能恢复生产。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1、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
(1)主要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在很狭小、分散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2)中国自古至今,农民个体家庭人口通常在2-5人之间, 劳动力在2-4人之间,占有耕地为几亩至20亩左右。
(3)当今中国农民家庭变得趋小化,人均耕地更少,不足2亩。
2、生产工具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工艺和操作都很简单
中国传统农业技巧有耕、锄、割、脱粒等,这些方式使用的工具几千年都是犁、木漏、铲、锄、镰刀等,即使1个人都可以进行操作,工艺简单易学。
3、生产是天然分工
(1)天然分工就是根据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天气晴雨、昼夜和四季等天然情况,安排农业生产。
(2)这种直观、简单的天然分工可以充分调动家庭男女老少的劳动力,因时制宜、充分利用一年春夏秋冬、昼夜和晴雨时刻。
4、再生能力强
(1)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比较低下,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就会非常容易破产,但其规模小、生产工具简单易备、工艺技术传统易掌握、生产是自给自足和简单再生产, 这样的生产条件很容易具备。
(2)小农经济只要有一小块土地, 就可以依靠劳动力开始恢复生产。
5、经济管理是家庭管理与生产经营合二为一
(1)小农经济是以农家家庭为单位, 实行天然分工,自给自足,沿用传统简单工具工艺。
(2)通常是简单生产,家庭管理会与生产经营合二为一。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进步目标是什么
1、在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在农业法中,表明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步的基本目标为:建立适应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进步农村生产力,进步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进步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进步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