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想知道黑洞温度同它的质量有关系吗?如果有关,那是什么关系呢?还有视星等和绝对星等怎么换算呢? 黑洞温度公式怎么推导

一、想知道黑洞温度同它的质量有关系吗?如果有关,那是何关系呢?还有视星等和完全星等怎样换算呢?

1.黑洞温度公式:T=(hc3)/(8πkGM)

T为黑洞温度

h为普朗克常数,值为6.626×10^-34焦?秒

c为光速,值为299792458m/s

k为玻尔兹曼常数,值为1.3806505(24)×10^?23J/K

G为牛顿引力常数,值为6.672×10^-11N

M为黑洞质量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得知,黑洞温度与质量成反比。

2.视星等和完全星等换算关系:

视星等m和完全星等M换算的关系式:M=m+5-5lgR

R:距离(以秒差距为单位)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黑洞是黑的吗?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何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路线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影响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等一会儿我们会讲到。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经过。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因此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何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三、请教cc攻击的CC为何翻译出来是挑战黑洞???

由于挑战黑洞的缩写就是cc,并没有翻译错

CC=ChallengeCollapsar,其前身名为Fatboy攻击,是利用不断对网站发送连接请求致使形成拒绝服务的目的,

CC攻击是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的一种,相比其它的DDOS攻击CC攻击似乎更有技术含量一些。这种攻击你见不到真诚源IP,见不到特别大的异常流量,但会造成服务器无法进行正常连接。最让站长们忧虑的是这种攻击技术含量低,利用工具和一些IP代理一个初、中级的电脑水平的用户就能够实施攻击。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CC攻击的原理及如果发现CC攻击和对其的防范措施。

CC攻击的原理就是攻击者控制某些主机不停地发大量数据包给对方服务器造成服务器资源耗尽,一直到服务器因来不及“吞吐消化”而崩溃。CC主要是用来攻击页面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网页访问的人数特别多的时候,打开网页就会慢或者“卡死”,CC就是模拟多个用户(几许线程就是几许用户)不停地进行访问那些需要大量数据操作(就是需要大量CPU时刻)的页面,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CPU长时刻处于100%,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连接直至就网络拥塞,正常的访问就会被中止。

四、黑洞到底是何样子的?有何比较确切的形容?

黑洞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天体,是大质量恒星灭亡后的尸骸。

这种尸骸是天体食物链中的顶级吃货,通吃一切天体。

在黑洞极端引力范围,任何靠近它的天体都会被它拉扯撕碎,吃进它肚子里,落入那无底的深渊。

说黑洞无底,是由于所有的物质都掉落到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中不见了,去了另外一个全球。

科学家们对这个奇点的描述是:体积无限小、曲率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

何是无限小?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一个光子也不是无限小。

量子力学认为,人类认识最小的极限是普朗克尺度,这个尺度为1.6×10^-35米,也就是1千亿亿亿亿分其中一个米。

电子尺度为10^-16m,普朗克尺度比电子小1千亿亿倍。

奇点当然比这个还要小,否则就不叫奇点了,也不是无限小了。

人类目前还没有发现普朗克尺度的物质,就更别说能够认识奇点了。

因此现代所有学说在奇点处失效。

因此奇点不是我们全球可以认识的,也不是我们全球的物品,而是超时空另外一个全球的物品。

现代量子力学认为进入黑洞视界内的各种物质都塌缩到了奇点,就是到了其他时空去了,因此黑洞是吃不饱的,由于它把物质都搬到我们无法认知的地方去了。

那么黑洞是何形状的呢?

前面说了,黑洞实体一个奇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乌有。

但黑洞无毛学说认为,黑洞哪怕没有了物质的一切性状,但还有三个物理量留在我们的全球,这就是质量、角动量、电荷。

因此,这就是我们全球能够观测到黑洞的线索。

黑洞奇点无限曲率会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引力场,在这个引力场里一切物质都将被吞噬,连光线也不例外。

这个引力场呈现球形,与黑洞质量成正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洞史瓦西半径,计算史瓦西半径的公式为:

R=2GM/C2

式中,R为史瓦西半径(m),G为引力常量(6.67×10^-11N·m/kg),M为天体质量,C为光速。

宇宙最小的黑洞有太阳质量3倍多,史瓦西半径约为9000米;已知宇宙中最大黑洞有太阳质量的660亿倍,史瓦西半径约1980亿公里。

这个公式表明,当与质量成正比的一个临界点,光速都不能逃脱时,这就一个黑洞。

因此,黑洞就一个无法看到的黑咕隆咚的球。

这个球有角动量,其角动量是继承了原天体的角动量,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在一定角速度下,半径变得越小,旋转得就会越快。

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当其甩开退旋转时是很慢的,但当她将身体收缩成最小半径时,就快速旋转起来。

因此黑洞的旋转速度是极快的,有的接近光速。

在黑洞附近的天体及星际物质,被黑洞强大引力所吸引,会在史瓦西半径周围形成吸积盘,高速的运行使吸积盘的物质激烈碰撞,迸发出高温高亮的可见光和强大的能量射线流,这样大众就能够观测到这个黑洞。

在史瓦西半径的边缘表面,会有一层吸积盘物质包裹,使大众可以看出黑洞的形状,这个像一层包膜样的可见部分,就叫黑洞事件视界,以这层膜为界,就是黑洞可以观测到和不能观测到的分界线。

旋转的角动量会把吸积盘甩成像一个草帽边,巨大而发亮。从这个角度看,黑洞就像两个合在一起极速旋转的草帽,或者一对合起来的民间乐器铜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