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
上周那篇算是“武”的,本周这篇来点“文”的。每周都“武”不太好,太暴露素质;“文”的写多了也不好,有违我“猛男”的气质。所以文武要双全,S与M要交替。
这周我想说曾国藩。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曾国藩穿越到现在,落魄之时恰巧做了交易,一定是吾辈楷模。那就没有巴菲特索罗斯什么事了,世界第一基金的应该是“伯涵基金”(伯涵为曾国藩的字)。
凭什么这么说?不用说得太深远,就凭他那句非常有名的“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感叹,这简直是交易的核心理念啊!
名人说的话,总比我有说服力,我引用名人的话来镇场子,非议就会比较少,这是一种策略。但大家注意,究竟这句是不是曾国藩说的,我可以编造,比如我完全可以说是鲁迅或特朗普说的,甚至奥特曼说的。这就看受众的群体了。如果是小朋友,奥特曼有说服力;如果是愤青,更崇拜鲁迅;如果是脑残,特朗普大杀四方,光芒万丈!(这种脑残在我国应该比较少)但是,我今天把大家都当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于是我说这句话是曾国藩说的。
好吧,这句话本来就TM是曾国藩说的,无数对他略知一二的朋友都可以作证。此语出《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修身之要》:“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以此读《无妄》《咸》《中孚》三卦。盖扞格者鲜矣。”
物来顺应
我们做交易之所以痛苦,很多时候就是无法接受市场的走势。明明看涨它却跌了,受不了,产生抵触情绪。
回头想想,有个屁用!随便你那边死去活来,游戏规则就是如此,你用头撞墙能撞出个时间穿梭隧道让你回到过去?你以为自己是量子对撞机?
反抗没用,不如享受。来,趴下躺好!所谓物来顺应,就是一个心态从幼稚转变到成熟的过程,貌似什么都没有变,其实什么都变了。
当你做好了坦然接受的准备,所有的不幸也都不再可怕。
未来不迎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的美好。希望看似是一个美好的东西,但未来不止有希望,也充满了悲观的焦虑。
很多人做交易,之所以一直做不好,就是对未来充满期盼的同时,充满恐惧。如此复杂紧张的情绪,注定是会影响交易规则的执行的。
所以,曾国藩说“未来不迎”,看似消极,却有巨大的智慧。对未来不抱妄想就不会失望。拿我自己说,假若现在我有一笔交易止损了,我大脑几乎是几秒钟就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完成,没有太多的情绪可言。因为我之前本身就对这笔交易没有什么过多的悲观和期盼,也就是已经提前拥抱过止损这个结果了,它对我来说就是单纯地一个我规则内的操作,当时我就要那么做而已。至于之后赚还是亏,不会去想,对未来没有任何多余的妄念。
既然生死是自然,那盈亏更亦是自然。
当时不杂
做交易的时候,初学者经常会纠结,明明自己定下的交易规则是该进场会出场了,老在那里犹犹豫豫,结果错过机会,又怨天尤人。
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烦恼了,真是感谢袁隆平老人家把中国人都喂饱了。
所谓当时不杂,便是活在当下最简单的注脚。执行简单的交易规则即可。
如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惠能法师曾经去广州法圣寺传教,当时,正值住持在院中讲解经法,恰巧遇到一阵清风吹堂而过,经幡飘动。两个僧人见状,便偷偷地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一位僧人说:“风来了,所以经幡在动。”另外一名僧人不甘示弱:“因为经幡飘动,所以才有了风。”二人争论不休,遂向惠能法师请教,惠能法师沉默半晌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了。”听罢惠能法师的话,两个人立即停止了争吵,继续听住持讲解佛法。在惠能法师看来,听解经书的时候,周遭的一举一动,都是心在动。
所谓活在当下,便是放掉心中所有的杂念,专注于当下的这一秒,不因风动而心动,不因幡摆而摇摆。
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即可,左顾右盼,然并卵!
既过不恋
抑郁症如今大家都应该不再陌生。在心理学上,抑郁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总是惺惺念念,无法释怀,直到成为一种病态。
我记得看过一段搜狐网创始人张朝阳的采访。他之前就是一位长达十多年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尽管当时他已经有那么多的财富和声望,但病情已经使他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选择去山里隐居。
后来,他重新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主持人就问他,是什么让他康复了许多。他告诉主持人,因为他想通了一件事情,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过去在意的事情,那些有的没的情绪,都是假的。很多事情如今看来,其实是非常可笑的,但自己当初却执迷于其中。
对交易来说不也是这样吗?过去的亏损无论多少,它的全部价值只是一个教训,我们没有必要老去想它。想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吗?总是想“回首掏”,掏坨粑粑掏!
当然,也不要去展望什么未来,那是另一个痛苦的起点。做好当下即可。
如《再回首》里唱的: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丰子恺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节诗: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十六个字,与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让我浓缩总结,其实就是:爱咋咋地!
因为曾国藩是清朝人,所以他的一些文字看起来比较好懂,现在什么企业管理、成功学、职场等等都爱用他来说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反正大家都用,我也用,我用他的东西来说交易,也一样比较通俗。毕竟太难的古文,以我文化水平,也费劲(如之前的《道德经》啃得我吐血)。
如果大家喜欢,以后还会继续说一些。不管是什么形式,主要是让大家懂其中的道理而已。
附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