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老公”到舆论漩涡
还记得那个小编认为‘青年中国说》里豪言”拿出1个亿分给员工”的90后CEO吗?作为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曾凭借张扬的特点和争议言论一夜爆红,被网友戏称为”新国民老公”。但随之而来的前员工爆料和商业模式质疑,让这位年轻创业者的光环蒙上阴影。这个14岁开始创业、高二赚到百万的”天才少年”,到底是真材实料的商业奇才,还是擅长营销的”吹牛大王”?
超级课程表的崛起之路
余佳文的创业故事确实充满戏剧性。据公开报道,超级课程表最初由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团队开发,余佳文团队后来介入运营。这款帮助大学生管理课表的APP,凭借精准定位学生群体需求快速走红。2014年前后,超级课程表先后获得两轮融资,其中阿里巴巴的”数千万美元”投资让余佳文声名鹊起。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知乎上前员工爆料称,实际融资额远低于宣传数字,用户活跃度也存疑。更有网友指出,余佳文在不同场合对早期创业经历的描述存在矛盾,比如高中时期创业收入从5万、20万到100万多个版本。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这些争议点,让公众开始重新审视这位90后创业代表。
商业模式与舆论危机
“明年分1个亿”的豪言壮语背后,超级课程表的盈利模式始终成谜。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该APP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月收入曾被爆料仅5500元。余佳文在采访中回避盈利难题的态度,更强化了外界质疑。
更关键的是用户数据诚实性。虽然超级课程表创始人宣称拥有数千万用户,但前员工透露实际活跃用户仅百万级,部分学校甚至”一个活人都没有”。这种数据夸大在互联网行业虽非孤例,但与余佳文高调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引发舆论反噬。
争议背后的创业启示
抛开真伪争议,超级课程表创始人的故事仍具启示意义。余佳文深谙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法则——用特点鲜明的人设带动产品曝光。这种”创始人即品牌”的策略,与聚美优品陈欧的”我为自己代言”异曲同工。
但过度包装的反噬也值得警惕。当宣传口径与实际运营产生巨大落差时,不仅损害个人信誉,更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赖。对于超级课程表这样的工具类APP而言,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价格和商业模式本身。
如今,超级课程表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余佳文现象留给创业圈的思索仍在继续:在这个追捧”少年成名”的时代,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标准衡量创业者的成功?是融资数字、媒体曝光,还是产品的诚实价格?或许,时刻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