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疑似自燃消防两次认定结局相反引争议
事件始末:消防认定书前后矛盾
近日,湖北武汉一起汽车自燃事件引发广泛讨论。车主胡先生购买的理想L9电动汽车在停车场内疑似自燃,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消防部门先后出具的两次火灾事故认定书竟然给出了完全相反的重点拎出来说。第一次认定书明确指出起火缘故是”电气线路故障”,而第二次却改口为”不排除遗留火种引发火灾”。
这种180度大转弯的认定结局,让车主和围观群众都摸不着头脑。究竟真相是什么?为何专业部门会在短时刻内推翻自己的重点拎出来说?这样的反转不仅让车主维权陷入困境,也让公众对消防认定的权威性产生疑问。
争议焦点:认定标准是否透明
仔细梳理事件经过,我们发现第一次认定是在事发两个月后做出的,而第二次认定则是在车企申请复议后重新出具的。消防部门解释说首次认定缺乏有力证据支撑,但并未详细说明具体证据链的变化情况。
这种”模糊解释”让车主胡先生难以接受。他质疑:”如果第一次认定证据不足,那为什么还要出具认定书?”更让他气愤的是,车企在收到第二份有利认定后态度立即转变,甚至采取了”法务强硬”的应对策略。
专家指出,汽车自燃鉴定确实复杂,需要综合现场痕迹、电路数据等多方面证据。但两次认定结局差异如此之大,难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检测技巧或取证范围的不一致。这暴露出火灾责任认定经过中的程序透明度难题。
消费者维权:证据保存至关重要
这起事件给所有车主敲响了警钟。当遭遇汽车疑似自燃时,第一时刻保护好现场、留存完整证据至关重要。胡先生的遭遇也提醒我们,购车时选择正规品牌、定期做好车辆维护同样不可忽视。
目前,涉事车辆已封存数月,车主与车企的协商陷入僵局。胡先生要求退换车辆或获得安全承诺的合理诉求,至今未得到满意答复。理想汽车方面则坚持”以消防最终重点拎出来说为准”的立场,拒绝进一步沟通。
这起汽车疑似自燃消防两次认定结局相反的事件,不仅是一起普通的消费纠纷,更折射出产质量量认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深层次难题。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给出更加明确、透明的解释,还消费者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