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寻父路步步骨肉情
——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腹子田兴华寻找烈士父亲纪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首壮国威,憾世界的雄伟歌曲,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鸭绿江畔机声隆隆,上甘岭中炮火连天。这一切恍如昨日,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回顾68年前那场震撼世界、光耀民族的伟大战争,人们不禁为伟人毛泽东和刚成立的新中国的勇气与胆略所折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志气和精神所感动! 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将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一纸庄严的停战协定,不仅消散了东北亚的战争阴云,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了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倍受无欺凌的屈辱史,使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为全球华人争取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保障了我国东北边境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安定。然而,1007天的残酷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39万多人,其中近20多万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共湖南省委档案局正处级退休干部田兴华的父亲田仕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阳光哺育烈士遗孤,孤儿不孤茁壮成长
田兴华父亲田全仁家住湖南辰溪县水井乡旧村(解放后改为新村),有三兄弟,田全仁排行老大,按当时抽壮丁“三抽一”的规定,应抽到田全仁。1947年1月的一天深夜,伸手不见五指,刚结婚没二个月的田全仁,突然听到外面狗叫,10多个国民党匪兵在米保长带领下,把田家大屋围得水泄不通。机灵的田全仁知道大事不好,一轱辘从被窝里爬起来,急忙穿上衣,打伤一名抓壮丁的国民党士兵后,消失在夜色中。家里人哭得死去活来……。一个月后,妻子孙宝珍突然接到丈夫田全仁的信,说他已逃到华东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华东军区25军74师222团1营机枪连任军械上士,后任1营给养员(相当于事务长一职)。田全仁在部队作战非常勇敢,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横渡长江、血战上海、解放福建等重要战役,先后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1次。1951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25军撤销,该军74师成建制划归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由东北吉安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回忆尘封的往事,71岁高龄的田兴华十分伤感。他告诉笔者:“父亲离家参军时,我还在母亲孙宝珍腹中没出生。这一辈子没见过父亲是什么模样,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1953年我满6岁,那年8月的一天上午,母亲手牵着我离家到7华里外的辰溪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领取到了父亲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和立功奖章纪念章以及立功喜报等部分遗物。烈士证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的。遗物中有父亲用过的茶缸,上面印着‘最可爱的人’。洗脸盆上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红字,还有父亲重伤住院时没吃完的桂园肉。”足足一背篓。田兴华的母亲那年24岁,气色红润,容光焕发。接到丈夫田全仁的烈士证书和遗物时,如惊雷轰顶,抱着遗物泣下如雨。孙宝珍当年只知道丈夫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部队行动是保密的。丈夫田全仁从华北战斗到过长江、战上海、驻福建,再出国抗美援朝,直到壮烈牺牲,在湘西乡下乐于守家的孙宝珍一无所知。正如唐代陈陶名诗《陇西行》所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田兴华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孙宝珍背着父亲的遗物回家路上一直在哭。爬到熊首山望石岩亭内休息时,母亲看着父亲的遗物,哭泣得特别伤心。田全仁牺牲后,孙宝珍与儿子田兴华相依为命,她们每月从县民政科领取60元人民币的抚恤金维持生活。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孙宝珍积极参加农村合作社的劳动,她被评为先进个人。1958年,她光荣参加了湖南省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由于孙宝珍过度劳累,特别是思夫成疾。1960年9月,她因病医治无效,年仅31岁的她丢下年幼的儿子,带着深深的思念郁郁离世。那年田兴华读小学四年级,12岁的他便成了烈士遗孤,靠政府每月6元的补贴和民政科救济的被子、衣服生活。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不会做饭炒菜,不能洗衣理家。县民政科的谢、鲁科长关心烈士孤儿,照顾性的将田兴华的户口迁至县城吃国家粮。人们对烈士的孤儿总是给予热情的关怀。田兴华在辰溪一中读完初中和高中。有的同学开玩笑的叫他“公家儿”,但老师和绝大多数同学们都对田兴华很友好。初三时班主任彭焕其,其父是在大革命时期牺牲的,他们同命相连。彭老师对田兴华很关爱,学习具体辅导,每学期为他申请7元钱的甲等助学金。语文老师徐建中更是关怀备致,把他看成弟弟,特地腾出自家一间房让田兴华住,还为田兴华缝衣服、做鞋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学们投票田兴华去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第7次接见红卫兵活动。1967年夏,田兴华高中毕业。冬季征兵中他报名参军,体检时因身高不够被退回。田兴华怀着“继承父亲遗志”的决心,拿着父亲的烈士证书,找到部队接兵的首长左磨右求,他被破格批准入伍,被分到益阳军区独立营一连一排当战士。因田兴华勤学苦练,表现突出,入伍6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秋季,部队调防到岳阳军分区。在300多公里的行军途中,田兴华一边行军,一边搞文艺宣传,还帮助别人扛枪背背包,独立营给他记三等功1次。在岳阳军分区的一年多的时间内,由于表现突出,军分区给予多次记功受奖。1969年10月,在辰溪县108名入伍战士中,田兴华第一批提升为排长。田兴华在连队勤奋学习,热心写稿,先后在广州军区《战士报》、《湖南日报》、《解放军报》见报几十篇,大家称他“军中秀才”。良好的文笔给他铺就了一条新路。1972年春,阳光明媚,田兴华被选调到军分区任新闻干事。以后的4年中,他的文稿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300多篇,还写作出版了《走向光明——湘西匪首四十年改造纪实》(解放军海湖出版社)等书,又荣立一次三等功。27岁那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江县人民武装部正营职政工科长。多次被评为岳阳地区、湖南省军区学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数十次到各单位作辅导报告,多次参加省军区和广州军区“先代会”。受到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接见。田兴华美丽的青春充满了传奇色彩,烈士遗孤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1981年10月,田兴华荣调湖南省军区政治部党史办,提升为团级干部。1986年9月,他转业到中共湖南省委档案局《档案时空》杂志社任社长,直至2008年11月光荣退休。“骥北砺志时俱进,盛世放歌颂夕阳”。现在,田兴华身心健康,语音宏亮。笔者常和他在长沙歌厅唱几首,他每唱一首都获得满堂掌声。他老伴鹤发童颜,贤惠善良。女儿女婿孝顺,外甥快乐成长,一家幸福和睦。假若真的父亲田全仁、母亲孙宝珍在天有灵,那他们一定感到高兴和欣慰。
异国墓碑无人祭扫孝子不知父埋何方
天旋地转,岁月悠悠。时针拨回到68年前,也就是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纠集了17个国30多万军队,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他们凭着现代化装备和空中优势,疯狂地干涉别国内政,从仁川登陆后,围歼了朝鲜人民军主力。然后,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轰炸我东北城镇,严惩威胁我国安全和世界和平。毛主席于6月28日庄严地发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1950年10月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抵抗和打击美帝国主义战争挑衅。通过1至4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艰苦奋战,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1951年9月,正在福建泉州集训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人民解放军第25军突然接到军委命令,撤销25军建制,所属74师成建制随志愿军第24军北上,经吉安入朝参战。1953年7月15日,田全仁同志在第5次战役,又称金城战役平康前线“432.8”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长眠异国他乡。60多年来,异国他乡冰冷的墓碑前不见亲人前去祭扫,数千里之外唯一的儿子田兴华,却不知父亲安葬何处,这是他心中隐痛的人生遗憾。时间和空间将骨肉亲情生生分离,这对其子是莫大痛苦。这么多年来,每当清明节,田家人只能面向北方默默叩拜,表示心灵的悼念。少年时的田兴华,从母亲的泪水里感觉到了家庭的不幸、从未见面的父亲永远见不到了,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就念念不忘寻父情。参军之后,他深知“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道理,田兴华与笔者是40多年的文友,他几次深情地对笔者说:父亲当年血洒朝鲜,是“最可爱的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父亲忠骨在哪,他魂归何处?理应得到明白无疑的确认。从家庭伦理、血脉传承而讲,“百善孝为先”,我身为人子,尽孝道不能承欢膝下已是天伦有缺,如果再无法寻得父亲生存过的痕迹,不能在父亲埋骨之处祭奠,不能找到父亲墓地,在父亲墓里取包土,使其回归故里,不能把父亲墓上的一包土和母亲葬在一起,我岂能心慰?怎能对得起含辛茹苦养育我成长的母亲?68年过去了,年逾古稀的田兴华,思念父亲的情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为国捐躯的父亲今何在?子孙后代欲尽孝凭悼扫墓当去何处?为了寻找父亲生前所在部队和牺牲后的安葬地,近4年来,田兴华一方面从各种档案馆、各类书籍中及互联网上采集和收存相关资料,又花数万元费用,先后赴北京、承德、张家口、丹东、南京、福州等地,辗转6个省、市,行程上万公里,在各地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烈士陵园走访。漫漫寻父路,步步骨肉情。田兴华告诉笔者:2015年清明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设立“中国革命烈士节”时曾说过: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将他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去年,国家又设建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今年,又启动制订《退役军人保障法》,表明党和政府对人民军队建设和复退军人的重视和关心。2015年8月3日(周二),田兴华看了中央电视台CCTV-1《等着我》节目:一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重伤后被孙云柴、胡建俞两战友抬下山送到战场医院,因抢救及时活了下来。在《等着我》节目组的帮助下,找到了几十年前志愿军两位战友恩人。田兴华非常激动,看到了一线希望。他连夜给央视节目主持人倪萍写信,求助寻找父亲所在部队和父亲忠骨。节目组领导涂颖、李昂、吴硕及司、何等编导热情帮助,多方联系,几次通过短信或电话与田兴华沟通。2016年6月22日,节目组编发了《70岁老人的烈士父亲,到底在哪里?》一文,呼吁“帮助为国捐的烈士回家”。图文在央视公众号平台转发后,几天内得到了20000多人的点赞与关注,表现了人们对援朝烈士的敬仰和对烈士遗孤的同情。但是,由于时间久远,部队编制和隶属几经演变,加上当时朝鲜战场情况复杂,几次查访仍无结果。经过多处访问和查阅资料,田兴华有幸得到人民解放军第65集团军领导钱明国的帮助,得知父亲田全仁原部队现已整编为81集体军第70合成旅。2017年6月初,田兴华夫妇急忙赶往部队驻地,欣慰地受到66028部队高政委等首长的热情招待,并观看了军史展览,查阅了相关资料。6月8日,66028部队政治工作部写了证明:“经查阅我部历史资料,田全仁烈士生前所在连队——志愿军第24军74师222团1营机枪连,经多次转隶整编,现该连队仍在我部,特此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田兴华苦苦寻找父亲所在部队,终于有了满意的结局。然而,由于当时战场复杂,加上时间久远,父亲忠骨安葬何处?查访仍然无果。据史料查阅,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成立了“志愿军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中国政府拨付专款,在朝鲜修建了云山、价川、长津湖、开城、上甘岭、金城、新安州等9处大型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埋葬着183108位烈士。后来,朝鲜政府又修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个烈士合葬墓,将分散在各地的部分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于这些合葬墓中。另外,国内沈阳、丹东、赤壁等4处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着数千重伤后回国医治无效而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地域广,战线拉得长,战场情况复杂,烈士陵园众多。据介绍,在朝鲜烈士陵园安葬中,“非指挥员烈士们多为群葬”。怎样才能寻找到父亲忠骨?田兴华感到是大海捞针,一度觉得渺茫。但是,田兴华不气馁,不失志。他鼓起勇气,2017年8月10日,给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求助信。一周后的当月17日,国家信访局回信受理,并将求助信转送福建省政府。8月26日,福州市民政局寄来“受理情况告知单”,多方的重视和支持,田兴华感到欣慰。
知情战友出具《证明》万里寻父一锤定音
田兴华到父亲原部队了解到,1949年夏,福建省解放后,父亲所在人民解放军第25军74师驻防福州市闽侯县。得此信息后田兴华十分惊喜,他急忙前往福建闽侯县寻访。闽侯县委宣传部、县档案局领导、闽侯县《闽侯乡音》报总编王立强等给予他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志愿军烈士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国家,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烈士后代少一些人生遗憾。为帮助田兴华寻父,《闽侯乡音》报先后刊登了“父亲,您在哪里?”、“烈士后代再赴我县寻访父亲当年战友”、“只要还能动,我就要让父亲‘回来’”3篇文章,体出了一个媒体的责任和情怀,在闽侯县产生广泛影响。不少知情人向报社写信反映情况,还有些志愿军老兵给田兴华打电话联系。田兴华从中得知,1951年闽侯县有2030名热血青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应征入伍。经过集训后,1951年9月随24军74师入朝参战,现在,闽侯县仍有百余名志愿军老兵健在。2017年6月27日,田兴华第二次去福建省闽侯县。在县民政局的真诚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志愿军74师222团一营和父亲并肩战斗过的部分战友。他们中有原222团一营机枪连生前亲密战友——闽侯县竹岐乡元格村89岁的志愿军老兵陈礼元;还有同守432.8高地的222团1营一连战士,现闽侯县原交通副局长林祥周、闽侯县原卫生局退休干部周祯荣、222团1营通讯员尤本灿等老战士……在闽侯县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田兴华寻访了当年志愿军222团25位志愿军老兵,记录下了103名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姓名、住地、电话等信息。烈士田全仁当年的战友们,如今都是90岁左右的白发老人了,但他们对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记忆非常清楚。他们说:抗美援朝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美帝国主义及仆从国军队,依仗其空中飞机和地面坦克、火炮优势,气焰极其嚣张。为了配合板门店停战谈判,1953年夏季,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了第5次战役。是志愿军第24军转入阵地防御后,进行的一次对敌坚固阵地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两个半月内,全军实施了3次猛烈进攻。1953年7月13日19点30分,志愿军74师攻击部队按预定计划,向冲击地域五圣山平康运动,222团为师的第一梯队。14日1时30分,团参谋长汪治平率领1营向桥里田、芦洞之敌发起攻击。1连、3连和机枪连负责攻占三巨里和“432.8”高地。“432.8”高地位于金化至黎实洞北侧,是敌人进退必经之路,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敌人必将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田全仁生前同一连的战友陈礼源老人介绍说:当时“我同田全仁一个连,他爱好二胡,卖菜回来休息时在连里拉了起来……金城战役历时两个半月”,7月14日13时30分开始,在志愿军74师炮兵猛烈的炮火支援下,222团1营1连和机枪连猛攻“432.8”高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天,打退了敌人22次进攻。田兴华父亲田全仁,就是7月14日夜间,在坚守432.8高地的战斗中冲在最前面,不幸身负重伤,被战友抬下阵地,送到后方平康医院,经抢救无效于7月15日光荣牺牲的。“432.8”高地芦洞以北地区,全部被222团占领,金(化)黎(实洞)公路被我志愿军控制,切断了敌人向东线增兵的交通要道。不仅保障既得阵地及北山无名高地、注字洞南山424.2高地、杏亭西山等诸地安全,并能有力配合第20兵团向敌纵深发展。因此,张震代军长命令74师:“不惜任何代价,必须坚决扼守既得阵地之要地432.8高地,保障既得阵地安全及友邻第68军的行动”。据此,74师决心以222团为主力,增强432.8高地的守备力量。同时,74师命令部分火炮向前转移,保障222团坚守阵地,准备打击敌人再次疯狂反扑。15日8时起,敌军向432.8高地发起了连续的疯狂反击,妄图夺回432.8高地。上午10点30分,南朝鲜李承晚伪9师30团,在炮兵、坦克、飞机的火力支援下,又分3路进攻432.8高地。志愿军74师纵深炮火,分别向3路敌军拦阻射击。空中炮弹横飞,阵地刀光剑影。有个连186人最后只幸存5人。另一个连151人,中午事务长问连长“晚上煮多人的饭?”连长说“准备80个人的饭”。可是晚饭就餐时只剩31人,可见战斗的惨烈。经过反复争夺,222团最终完成了432.8高地的坚守任务,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关于平康前线的战况,《张震回忆录》第6章462-465页有详细记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江淮骁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征战纪实》,(作者金煜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也有记载。作家彭湘泰在《烈焰狂飚——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征战纪实》一书中,第21章“壮烈高唱胜利曲”是这样记录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侵略者征服朝鲜的图谋,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4军在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作战270次,歼俘敌军3.7万余人。其中,歼俘美军1.1万多人,歼俘伪军2.58万余人。24军共有7555人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和荣立一、二、三等功,田兴华父亲田全仁就是其中一位。此次夏季金城战役,志愿军一举突破了敌人4个机械师的防御,突入敌人阵地纵深15公里,共毙伤俘敌123000余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美军3师把志愿军第24军阵地改为“狙击兵岭”,称自己的阵地为“伤心岭”。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历时3年1个月的抗美援朝反侵略战争胜利结束。1955年10月10日,志愿军第24军官兵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朝鲜西部乘车回国,沿途朝鲜人民流着热泪欢送;过了鸭绿江后,祖国人民敲鼓吹号欢迎。时间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过多处寻访和查阅资料,田兴华知悉:国内志愿军烈士陵园有沈阳、丹东、赤壁等10处。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有开城、安州、桧仓、云山、长津湖、上甘岭、新安州和金城9处,安葬着183108多烈士。其中,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的是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金城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共计54000多名。这与父亲田全仁烈士参战地域、牺牲时间是吻合一致的。2018年6月13日,田兴华第三次到福州闽侯县寻父中,找到了他父亲生前二个战友,一个是志愿军24军74师222团1营机枪连的陈礼源;另一个是222团1营通讯员尤本灿。两人分别说出了他父亲在朝鲜牺牲后安葬地,并开出了《证明》,告诉他父亲田全仁,1953年7月15日在朝鲜金城战役平康前线432.8高地战斗牺牲后,安葬地在金城地区平康志愿军烈士陵园。2018年6月下旬的一天,从福州开往长沙的高铁列车上,头发花白的田兴华,脸带笑容,精神焕发。从他那喜悦的脸上不难看出,收获一定很大。“父亲,您在哪里?”68年来的心底之迷被揭开了,这怎么不叫他高兴呢!但是,田兴华了解到,朝鲜战场烈士安葬,“非指挥员烈士应该为群葬”。“父亲忠骨在金城平康志愿军烈士陵园何处?”田兴华心中仍是一个迷。他决心今年先办妥赴朝护照等手续,明年只要朝鲜平康志愿军烈士陵园一开放,就带领老伴和女儿、女婿、外甥,去那里祭拜父亲。他含着泪水说:“为了自己60多年魂牵梦萦的心愿,只要我有一息尚存,寻父忠骨之路一定会继续走下去。明年清明节时到朝鲜,不管父亲是单墓或是集体大墓,我也要抱一包黄土回来,让我敬爱的父亲‘魂归故里’,和我九泉之下的母亲在一起”。
王成宗: 桃源县龙潭镇人。原北京《人民铁道》报首席记者; 叶落归根回湘后,任湖南省铁路护路联防办副主任、 党支部书记。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 事、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己出版《先行笛声》《三湘四水的见证》等9部书,约430万字。主编过《湖南铁路40 年》《为了三湘大动脉畅通》等5本书。
《高举阁·诗萃》专栏
征稿
征稿对象:
1、湖南桃源桃花源籍诗人(省级作协诗协、国家级协会会员);2、桃源桃花源学习、工作、成名的诗人;3、诗作发表在省级专业诗刊或名刊大刊的桃源桃花源诗人;4、诗作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的桃源桃花源作者;5、出版了诗集的桃源桃花源作者;6、书写了有关湖南桃源、桃花源诗歌的文化名流、政要。
征稿要求:
1、古诗新诗都欢迎;古诗5首,新诗3首;
2、三寸照一张,简介不超过30字——标明出生年代,最高会员,桃源诗人标明到乡镇。标明发表最高的刊物杂志不超过三个,标明出版的诗集名。
3、诗作内容侧重书写桃源桃花源风土风物风景风情。
4、诗萃是存诗存人存史,将精选每位作者的诗一首,汇集出版。
5、只收电子文档(照片插入电子文档——word或者wps文档),文档注明诗萃、作者名。
6、征稿时间:即日起~~2020年11月底 出版时间:2021年
收稿邮箱:516068737@qq.com
高举阁文艺平台
2020.6.10
在看在品在转;向真向美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