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华为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程序“乐府作诗”,随便输个题目秒秒钟变身诗仙诗圣。机器作诗这玩意儿,我十几年前就见到过,其实就是把数据库中的汉字按格律规则排列组合。但这次的AI作诗不一样的是,并非由人工设定规则,而是由程序“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后自学成才,自己总结出语言模型,然后就能“信手拈来诗百篇”了。这个程序的开发小组还为此写了一篇论文,里面提到AI用“江上田家”为题作了三首五律,跟真实古人所做的五律放在一起几乎难分高下。江上田家
村南喧鸟雀,江北梦悠悠。
桑熟蚕三眠,人家半依楼。
一身千万里,何处得穷愁。
日暮歌明月,长河满斛秋。
江上田家
江边田舍好,茅屋远相迎。
竹里开门入,芦中引水行。
犬来沙上吠,鸥去岸间鸣。
不是无吟兴,谁知乐此生。
江上田家
近海川原薄,人家本自稀。
黍苗期腊酒,霜叶是寒衣。
市井谁相识,渔樵夜始归。
不须骑马问,恐畏狎鸥飞。
江上田家
野水通渔路,江村带夕阳。
数家深竹里,一树隔芦塘。
牧去牛羊下,人行果橘旁。
相逢皆贺岁,还有醉眠乡。
怎么说呢?我读到“霜叶是寒衣”的时候,才感觉出第三首更有“人味”一些,因为里面带着诗人的想象力,不像其他几首都仅仅是意象的拼接。但如果单独拿一首出来给我看,除了第一首出律以外,二、四我都没法断定是机器生成的,更像是一个熟知套路的三流诗人作品。华为这个微信小程序叫“EI体验空间”,“乐府作诗”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看一下其他模块的名称就可以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某些工作就可能没有人类什么事了。
必须认识到的是,现今的AI技术只是今后大规模应用的雏形。现在看机器的作品可能会觉得空洞粗糙、逻辑失调,因为还停留在模仿“形”的阶段,也就是格律和句法;至于诗的“义”、乃至“神”,给它时间钻研琢磨,假以时日也是可以慢慢习得其中触景生情、借古讽今的手法规律的。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是创造自己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言之过早,也思之极恐;但设想一下第一阶段对劳动力市场的破坏力,就已经够人类喝一壶的了。第一阶段会被AI取代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重复劳动。假如你的工作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而不是需要时不时跳出循环创造新思路新方法,那就该提高警惕了。比如我从事的会计就是一个高危行业,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做分录,月复一月初报表,季复一季报税,并不需要任何创意。即便是管理层面的会计,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炼出将会计和管理联系起来的那种职业意识,但等到这种意识形成以后,大部分时间也就是在从事重复劳动,只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重复劳动而已,除非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分析模型和管理思路。只要是能够纳入数据库的技能,没有AI是不能习得的,只是简单的花费时间短、复杂的花费时间长而已,但不管怎么样总归比人类学的要快。我甚至觉得,即便是现今我们奉为精英职业的律师、医生,在AI面前也并非是那么莫测高深的学问。这两个专业之所以难学,是因为条文和案例浩如烟海,需要极强的记忆力、条理性和信息整理匹配能力才能胜任,而这三点恰好是AI所擅长的。出庭律师和外科医生可能还需要一定的临场机变能力,但看证据出文案的事务律师和看病情开药方的内科医生,在大数据分析的效率面前很容易就被无情碾压。人类的每一次职业活动,最终都将被脑容量无限的AI吸收,成为AI取代人类道路上的垫脚石。所以唯一不会被取代的只有人类的创意,只有想AI所不能想的创意,才能保住高级智慧灵长类哺乳动物的最后荣光。比如前面说的AI作诗,我们可以发现的是,由于AI用于学习的数据库里都是古人所做的诗词,所以依葫芦画瓢出来的作片也都是清一色的农业社会特征,模仿得再惟妙惟肖,读上去也只能看到一个身着汉服意淫乡村田园的写字楼白领形象,对现代人形不成太大的冲击力。但我们如果跳出现有数据库,把现代语境融入诗词格律,AI可能就会一时间头脑空白无言以对了。比如说,我让AI作一首题为“移民”的诗:土风疏爽似江干,问我移官得暂安。一路春光无俗韵,山花溪草尽相看。这明明不是写的移民,写的是辞官隐居来着,因为AI压根就不明白“移民”是什么意思。相比之下,之前我写的“奉旨填词”就明显更合乎题意。当然,只要类似的创意形成一定规模,AI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模仿样本,取为己用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时候人类就要探索下一个创新方向,直到被AI再次学去。这就像是一场升级版的品牌机和山寨机你追我赶的游戏。以上这些预言,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杞人忧天,认为AI技术虽在发展,但职业自动化的进程不会这么快,尤其是律师、医生这类职业的取代,有生之年不大可能会看的。但即便我们看不到,我们的下一代呢?离他们领退休金可能还有五六十年的时间,谁又能预测五十年以后的世界?就像去问一个五十年前以写出整齐美观清晰无误的账本为傲的会计,ta会料想到如今手工账本都已经无人问津了吗?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东方西方,总给我一种脚步蹒跚赶不上时代的感觉,虽然也在努力鼓励创造,但依然还是在强调一些依靠重复训练而习得的技能,尤其是一些明明已经过时的技能。比如以下几种,我就认为不用让孩子再在上面花费大量时间了。第一种,写字。在我学生时代,字写得是否漂亮还是语文课的一项考核指标,所以每周还要花一定的时间照字帖习练硬笔书法。但时至今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文字工作者,哪个不是在电脑上噼噼啪啪打字?哪个领导还要看手写的报告?就像我写公众号文章,机器的字体排版比手写要清晰易读百倍,如果我把文章写在纸上拍照上传,请问还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趋势,未来人们会更多地在屏幕上读取信息,打印机都会失去存在的必要。唯一需要手写的场景可能就是签名,但据我了解,很多公司都开始使用数字签名了。可能正因如此,好多考试都已经向机考过渡,比如说雅思考试,还有澳洲中小学的NAPLAN考试。如果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已经失去了手写的应用场景,那让孩子练习手写的意义又在哪里?我跟很多人都感叹过电脑用久了会提笔忘字,为丢失了一项基本生存技能而感到惋惜。但这种惋惜真的有道理么?种地也曾经是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但还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不会种地而惋惜?再激进一点,打字都不会作为必备技能而存在了。现在触摸屏大行其道,语音输入准确率越来越高,键盘也将退为一种补充编辑工具了。第二种,拼写。拼写一向是英文写作的硬指标,拼写错误太多的作文对观感影响很大,无法得到高分。但是,自动纠错软件的出现,让我觉得在脑子装着完全准确无误的单词也已经失去意义了。比如下面这款应用Grammarly,我就让它自动嵌在Chrome文本框里,打字的时候自动提示拼写和语法错误并给出纠正建议,准确率几乎100%。而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文章编辑框里,也自带错别字的识别,虽然还不算太好用,但总比肉眼校对更方便。我们当初之所以要学拼写单词,是为了写作时能够精确地表达信息,因为错误的拼写会引起阅读的不适、影响意义的传达。但我们不能忘了,文本的意义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拼写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如果机器已经能够为我们代劳拼写,花这么多力气把单词拼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尤其是对英文这一门好多单词拼写都毫无规律可言的语言来说,硬要去记忆一些可能是古人兴致所至随手发明的字母组合,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比如说,我一直记不清accommodation这个单词到底有几个c几个m,但就算我写成acomodation,也不会妨碍读者的理解,而且反正机器也会自动帮我纠正成accommodation,那我是否记得住正确的拼写还重要么?有了类似的语言工具,甚至掌握牢固的语法知识都是多此一举了。比如说我们当年背了千百遍才记住的不规则名词复数、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想想记错了也根本无伤大雅,AI轻而易举就能帮我们纠正过来。第三种,二位数以上的四则运算。我一直认为,数学的最大作用是帮我们训练逻辑思维,至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大多数人也就是用个加减乘除而已。所以,我们教孩子学数学,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概念、形成思路,而不是为了考倒他们而故意把问题出复杂。回到加减乘除上面,如果孩子能够理解四种运算法则的关系和数字的进位退位法则,那么练习到二位数就已经够了。至于三位数及以上,稍微了解一下问题的解法就行,没必要花时间在上面务求计算准确了。我是做会计的,算是跟数字打交道比较多的了,但碰到二位数的加减法我都懒得动脑筋口算笔算,直接按计算器或者输入Excel表。人有失算马有失蹄,要比准确,谁又能比得过电脑呢?你再看超市的收银台,算是四则运算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了吧?收银机商品价格自动加总,输入收现金额自动找零,也早就不用依靠人脑计算了。那种分毫不差的找零技能,恐怕在菜场大妈那里也将成为绝唱了。必须说明的是,我说以上技能会被淘汰,是从实用意义上讲的。至于你愿意让孩子把这些当成兴趣爱好或者艺术追求,没事练成个书法家、夺个拼字大赛冠军、背个圆周率1000位什么的,那我并不反对。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谋生的技能,那将大把时间花在这些上面真的太不值了。如果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的教育依然注重的是跟记忆、准确、速度相关的技能,那么跟AI进行的注定是一场无望的竞争。你可能还想看:翟天临博士造假背后,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教育的深刻误解求求你,不要再逼孩子背古诗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