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关于“一顿年夜饭”的大讨论里,有个帖子挺有意思,是一个农村小伙儿发的,说那个上海姑娘被吓到,是因为她没有见识过真正的中国农村,错误的把中国农村想象成了原野牧歌,然后男生在帖子里贴了好多照片,给大家看,说我们的灶台是这样的,厕所是这样的等等,抛开这件具体事件不谈,引申开去,再闲聊几句。
男生的这个帖子,到让我想起了我曾经有一个哥们儿在上海住了多年,有一次,我们俩聊起上海和上海人,我说上海是大都市,人们见多识广,他说,上海人是既见多识广,但也有一种画地为牢的局限性。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但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明白他的意思,但不是很理解,他也一时解释不清。很多年后,读《米沃什词典》,当米沃什讨论波伏娃的时候,他也对巴黎人和波伏娃做了类似的评价。当时以波伏娃,萨特为代表的法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对红色政权十分向往,把东方的一些国家看做是乌托邦。作为亲历过波兰政治运动的米沃什,在后来自己的书中便说,这是在玻璃缸里看世界(大意)。
记得有一年我去云南丽江,我发现那里的人身上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气质,后来我发现,那是一种旅游景点的居民特有的气质,既有见多识广的优越感,可是又有一种小地方人没见过世面的狭隘,这两种气质奇怪的混合在了一起,我和同行的朋友说,这大概是因为丽江这个地方旅游也太发达了,虽然只是一个弹丸大的地方,但是世界各地的人来人往,老乡们确实是见过很多了,每天见到这么多人,会很麻木,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就是已经看到过了整个世界吧。但这又不是一种真的见多识广,于是就形成了那种旅游景点的居民一种独特的气质。说回到那个上海姑娘,很多网友说她怎么不事先了解情况就跑去了,我想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见识太自信了。
这两天我瞎琢磨,觉得人的见识,也许要有两个维度或者更多维度去理解,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富人家的孩子必定比穷人家的孩子见多识广。因为富人家的孩子见识过的东西,几乎是穷人家的孩子无法企及的。可这是见识的横向来讲,从纵向来讲呢,不和其他人比,只说这个富人家的孩子,他的见识就没可能受限,偏狭吗?他也可能会对自己的小世界以外,非本阶级的人的生活状况没有丝毫的了解。因此其实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阶级,你是生活在农村还是上海,北京还是巴黎。只要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即使是比别人大很多倍的小世界里,也毕竟是个小世界,就像鱼生活在再大的池塘里,也毕竟不是大江大海,就都会有局限。
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无聊促狭的小地方,他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见识的局限性,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像北京,上海,甚至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大都市里,从不走出去看一看,也一样很可能就会像旅游景点的居民一样,觉得世界排着队从自己窗前经过,而意识不到自己的见识的局限性。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先知和他的徒弟们云游,他指着一座青山说,你们看那座山多美,我要让它走过来。徒弟们很兴奋的等着师傅把山叫过来。山当然没有过来。然后先知说,山不过来,那我们就走过去好了。
如果世界是一座山的话,它其实是不会走过来的,但是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当自己的城市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当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各种世界最好的艺术作品,最棒的音乐,商场里到处是国际品牌,满街溜达着国际友人等等大都市生活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一种世界的一切都在这个城市里,一种山走过来,尽收眼底的错觉,但那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这就是米沃什所说的生活在一个玻璃缸里。所以说最限制人眼界的其实是对局限不自知,虽然有条件有能力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却被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的错误认知误导,蒙蔽了双眼。
所谓见世面,是走出小世界,到外面去见世面,只局限于自己的城市,一个阶层的生活,见过的世面,终究是有限的。古人有年轻人要出去壮游的传统,现在西方社会,生活在巴黎,纽约的年轻人,也有很多选择离开出生地去壮游一段日子或者过上一段生活。其实旅行不是目的,去哪个地方生活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会培养自己更好的心态。人生短暂,我想如果一个人,能明白山从未走过来,而愿意向山走过去,他人生的格局,会宽阔一些,豁达一些。
以上是一点个人看法,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仅供参考吧。最后推荐一本书:《江城》,这是当年一个美国年轻人,在1996年时来到中国涪陵这个小地方,教书生活的见闻录。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个迎着山走过来的人。
我是水木丁
我的公众微信号也叫“水木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