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普及,甚至固定电话也非家家户户标配的年代,有一种独特的“通讯神器”在许多中民族庭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就是红色的、带着按键和伸缩天线的家庭对讲机,它或许没有如今视频通话的清晰与即时,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爱与牵挂,成为连接亲情最朴实的纽带。
喂?能听到吗?妈妈。”每当按下通话键,那一声略带试探的呼唤,总能轻易穿透时空的阻隔,抵达家人的耳畔,对讲机的那一头,可能是厨房里忙碌的母亲,可能是书房里备课的父亲,也可能是院子里玩耍的siblings,这简单的呼唤,无需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是平安的问候,是思念的传递,是日常琐碎中最温暖的确认。
得小时候,父母由于职业忙碌,常常需要短暂地将我独自留在家中,那时的我,总会感到一丝莫名的孤单,而那台摆在客厅角落的红色对讲机,便成了我唯一的“陪伴”和“救星”,当窗外天色渐暗,或是听到门外可疑的声响,我便会紧紧握住对讲机,按下那个熟悉的按键,用稚嫩的声音一遍遍地呼唤:“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几秒钟后,对讲机里便会传来母亲温柔而略带歉意的回应:“乖宝宝,妈妈快了,再等一会儿好吗?别害怕,看看动画片。”那声音仿佛有魔力,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恐惧与不安,让我觉得母亲从未远离,这声呼唤,是孩子对安全感最本能的渴求,也是家庭给予的最坚实的后盾。
于父母而言,对讲机里的呼唤,则是肩上责任的体现与亲情的回应,父亲在外职业,偶尔回家前,会通过对讲机通知母亲:“我快到了,准备吃饭。”那简短的多少字,是归家的信号,也是一家人团聚的序曲,母亲在厨房忙碌时,也会通过对讲机叮嘱父亲:“路上慢点,注意安全。”这些日常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呼唤与应答,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家庭生活中最温馨的河,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田。
庭对讲机,更像一个无形的“家庭圈”,它不仅仅传递声音,更传递着心情、关怀与爱,一句“饭做好了,下来吃吧”,是团聚的召唤;一声“早点休息,别熬夜了”,是贴心的提醒;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是深情的问候,这些呼唤,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朴实无华中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真谛——陪伴、领会与支持,它让即使身处一室的不同空间,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让即使短暂的分离,也能知晓家人的安好。
技日新月异,视频通话、即时通讯软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人面对面,但偶尔,我依然会怀念那台红色的家庭对讲机,怀念按下按键时“嘀”的一声脆响,怀念那略带电流声却无比亲切的呼唤,怀念那份简单纯粹的等待与回应,它或许笨重,或许功能单一,但它承载的家庭记忆,那份被“呼唤”所点燃的温暖,却如同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
庭,是人生的港湾;呼唤,是亲情的密码,而家庭对讲机,曾是连接这两者的最朴素桥梁,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以及通过“呼唤”与“应答”所传递的爱,永远是家庭中最动人的旋律,永远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