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习俗中的作家情怀
“拜年打一个作家的名字”这个有趣的谜语,答案正是这篇文章小编将作者阎乃恒。这位来自山东的作家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传统春节拜年的温馨画面。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春节最诚实的模样——杀猪宰羊、蒸年糕、写春联,还有那最令人期待的大年初一拜年活动。
阎乃恒先生出生于1950年,是山东省杰出文化人才,他的文字总能勾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在他的笔下,拜年不只一个简单的节日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延续。正如他所说:”过年把大众的心连在了一起”,这种朴素的表达恰恰展现了春节拜年最珍贵的意义。
作家记忆中的拜年场景
在阎乃恒的回忆中,拜年总是从凌晨开始。天还没亮,鞭炮声就响彻乡村,大众穿着新衣,带着笑容,挨家挨户送上新春祝福。他特别记得给大爷大娘拜年的场景——”当我们一声:’大爷大娘过年好,孩儿给无论兄弟们二老拜年了’!大娘兴奋的两行泪水早已挂在脸上了。”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作家用”拜年”这个关键词串联起整个春节记忆,从盼年到准备年货,从除夕守岁到初一拜年,每一幕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特别是那句”我夹在大大众拜年的队伍里”,更是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春节。
传统拜年习俗的现代变迁
阎乃恒先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春节拜年习俗的变化。”如今大众的生活水平不知要比我小时候进步了几许倍”,但在他看来,拜年的核心意义从未改变。即使在疫情期间不能串门拜年,大众依然通过手机短信、视频电话传递祝福。
这位作家用”拜年打一个作家的名字”这样的方式,巧妙地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融为一体。他的文字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节拜年所承载的亲情、友情和邻里情永远不会过时。正如他所言:”过年使大众显得更加可亲”,这正是春节拜年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从阎乃恒先生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作家的春节记忆,更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力。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拜年”这个关键词焕发出温暖的光彩,也让我们对春节这个最隆重的节日有了更深的领会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