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零售市场上,永辉超市提到的“胖改”非常被认可。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永辉在进行“胖改”后,反而越改越亏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剖析背后的缘故,看看永辉超市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一、“胖改”的高成本投入
开门见山说,咱们得聊聊成本。永辉超市规划对298家门店进行“胖改”,每家店的平均改造费用高达1878万,总投入超过55亿。你能想象吗?这笔钱可不是小数字!改造的内容包括装修、设备更换、商品铺货等等。上半年,他们刚改完93家店,随后又关掉了227家亏损门店。这算下来,既要面对改造的费用,还要承担闭店的赔偿和清仓损失,钱当然是如流水般流出,公司的净利润天然不见起色。
二:调改经过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光是看账本还不够深度,我们得深入看看难题的本质。永辉的“胖改”想要借鉴胖东来的成功,其核心在于提升服务、员工福利和商品质量。然而,要在短时刻内对298家门店进行集中改造,供应链、员工培训、管理流程都需要同步跟上。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务。
比如,在西安的一些调改门店,商品的汰换率高达50%,生鲜区的规划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同时,员工的休假和薪资也得跟着升级。这些都是需要时刻去磨合的,因此前期投入大、回报慢,亏损在所难免。
三:市场环境与消费习性的变化
除了内部改造的压力,永辉还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如今电商冲击加剧,消费者的消费习性也在改变,传统超市的客流量本来就在下滑。永辉在关闭227家店的同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止损和转型的阵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想要短期内实现盈利,无疑是难上加难。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调改后的店铺数据却也给人带来了一丝希望。比如,西安的首批4家稳态店通过调改实现了盈利,客流量翻了两倍,销售额更是三倍增长。这是否说明,永辉的“胖改”模式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行的呢?
四:角度转变与未来展望
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永辉的“胖改”并不是一场失败的战役,而是一场持久战。短期的亏损是转型所需付出的代价,长期来看,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优化供应链,或许能够迎来拨云见日的那一天。毕竟,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值得”,而非单纯的“便宜”。
你觉得永辉的这波“胖改”能否成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