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州历史典故与文化?
答: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东方红广场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东方红广场夜景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 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 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和平、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
二、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里面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
馒头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馒头叫白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盛,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其中一个。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提高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主食。
三、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有很多,比如: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想法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四、关与历史典故的成语?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草木皆兵、唇亡齿寒、指鹿为马
五、茶的起源与历史典故?
茶的起源与典故:据茶的起源要推究到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氏时代。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氏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灵魂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氏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氏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六、与江夏有关的历史典故?
一、江夏的历史和提高
江夏郡:古郡名。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属荆州刺史部。三国时,魏国、吴国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阳县,后迁上昶城。吴江夏郡初治沙羡。晋平吴(280)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
南朝刘宋时,江夏郡定治于汝南县城。隋炀帝时及唐代中期,因政区通名变化,曾两度改鄂州为江夏郡。大业三年复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所在江夏县。唐乾元元年(758)后,江夏郡一名始废。自隋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后,“江夏”县名沿袭不变,直至清朝灭亡。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
二、江夏是现在的何者城市
江夏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南部,北与洪山区相连,南与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接壤,东临鄂州市、大冶市,西与蔡甸区、汉南区隔江相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夏区常住人口为974715人。
七、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提高,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天然、清新旷远的风格。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文革期间,园林职业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使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八、紫甘蓝的历史与典故?
紫甘蓝(别名:赤甘蓝),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它适应性强,耐寒性和耐热性均比普通甘蓝强。 它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基生叶多数,质厚,扁球形,具茎生叶,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长圆状倒卵形至圆形;顶端圆形,基部骤窄成极短有宽翅的叶柄,边缘有波状不显明锯齿,上部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抱茎,叶面有蜡质,叶球成球形。它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
九、与定情相关的历史典故?
簪子——爱意坚决 《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煎饼的来历与历史典故?
煎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春秋时期。据传说,煎饼最初是由军队使用的一种便携式食品,因其易于携带和保存而受到欢迎。
煎饼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卖煎饼”的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大千的煎饼摊贩,他每天早上都会在城门口摆摊卖煎饼。有一天,一位官员路过他的摊位,尝了一口煎饼后觉得非常好吃,于是问张大千要价。张大千回答说:“我只是想卖些煎饼,不需要钱。”这位官员感激得流下了眼泪,于是把张大千推荐给了皇帝。皇帝对张大千的煎饼也非常满意,因此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
除了中国,煎饼在其他民族和地区也非常流行,如英国的煎饼日、法国的薄饼、美国的煎饼和加拿大的松饼等都是非常著名的煎饼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