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李斯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出生地:楚国上蔡职业:公务员工作经历: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一切的开始要从一次李斯上茅房讲起。那时,他是楚国上蔡县看守粮食的一个小文书,每天的工作就是记账,相当于现在县城粮食局里的一个会计,工资不多但能衣食无忧。有一天,他去上茅房,看到茅房里的老鼠被自己吓得惊慌逃窜,他悲叹:它们“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推此及彼,自己所管粮仓里的老鼠,却可以“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很简单:他把仓鼠抓住,关在厕所里,再把厕鼠抓住,关在粮仓里。三天之后,他来检查实验成果。结果如下: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曾经的厕鼠现在则“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通过这次实验,李斯明白了一个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李斯由老鼠联想到自己,觉得人和老鼠也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大,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己留在上蔡县这个小地方,一辈子一眼望到头,就是这个样子了,哪怕死了,也就像一阵风飘过,什么都留不下。 李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扔了金饭碗。甚至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二十多岁时远走他乡,去兰陵拜了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苦学七年终于学有所成。“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贱的环境之中,却还要抱怨时势、嫌弃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心,所以我就要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了。”此刻的李斯,心在天下,志在天下。他去秦国,就是为了争一争这天下。
李斯刚到咸阳时,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4岁嬴政即位。秦国格局尚未稳定,他决定先观望一阵子再说。处于观望状态的李斯,一天也没闲着,他的足迹遍布咸阳的大街小巷。经过调查研究,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吕不韦,才能扭转自己此刻的命运。为了见吕不韦,他吃了不少苦头,接连受了两次重伤。在贵人郑国的帮助下,他终于得见吕不韦。见到了吕不韦之后,李斯先是赞扬吕不韦,说天下人都在夸他门客很多,算得上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贤良之士。接着来了个大转折,脸色一变,请求吕不韦把他的三千门客都杀了,不用管什么才学高低,身份贵贱,理由就是这三千门客都想置吕不韦于死地。“养士如养虎。据李斯所闻,相国门下之士,只知有相国,不知有秦王,倚仗相国之权势与尊宠,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嚣张跋扈,欺凌柔弱,咸阳城内已是怨声载道,百姓皆因此迁罪于相国。相国门下蓄此猛虎三千,人虽畏之,也必疑之,谓相国有不臣之志,此则养虎又有如养祸也。信陵君以宗室之亲,养士纳贤,尚遭魏王嫌恨,无以自明,废而不用,乃沉溺酒色,郁郁而终。相国本为韩人,常言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相国虽忠于秦室,而秦人终不能信相国也。如今相国已是大权独揽,乾坤独断,秦国任君予取予求。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相国不思韬光养晦,乘盛而返,反而遍求天下之士,集于一门,非为谋反,何为此举?今日主少国疑,举国皆疑相国将仿田常代齐之故事,废秦王而自代。宗室重臣恨相国已久也,一旦以养士自重,图谋不轨为名,诬相国以谋反之罪,群起而攻之,则相国危急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也。为今之计,唯尽诛门下之士,门下之士既去,则相国无须自辩,天下已尽知相国必无谋反之心也。相国也可长为文信侯,世世称孤。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君孰计之!”
最后,李斯的策略就是让这些人去编纂书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他又给吕不韦分析了这样做的好处。第一,食客胡作非为,很大程度上就是闲的,感觉不受重用。如今,机会来了,每天有事做,还能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才华,自然不会每天出去瞎折腾了,而且,一看文章,也可以判断此人的文采,所以还可以起到筛选人才的作用。第二,等到书成之日,天下人都会知道,所谓名满天下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这些王室贵胄招贤纳士,那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您吕不韦却是为了天下万代。第三,可以洗脱你图谋不轨的嫌疑,文武大臣都知道你以江山社稷为轻,以立言弘道为重。第四,这本书一旦成功,会让你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试问,有谁听了会不动心?此事之后,李斯正式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吕不韦尊他为座上卿。李斯打动吕不韦的,不是他满腹的秦国如何吞并六国的国策,而是和吕不韦身家性命有关的利害关系。李斯能够洞悉吕不韦内心的忧虑,知道他想听什么。 李斯三十三岁离开了吕不韦的相府,此时他是郎中令蔡泽手底下的一个郎官。幸运的是,他在这里认结识了蔡泽极其看重的下属王绾,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发生于此。当时,恰逢秦王嬴政到兰池宫赏梅,王绾带他远远地看嬴政。对于李斯而言,人这一生,区区几十载,而他不想这样一直到老。他有一个信念,要面见秦王,李斯想做出自己的抉择。要么得到所有,要么失去全部。李斯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彻底地豁了出去。秦王看着李斯,让李斯上前来。寒冷的冬天,李斯脱掉了身上的衣服,赤裸着上身,走到秦王身边,来证明自己没有带凶器。李斯深吸了一口气,像马丁?路德?金那样,饱含深情地说出一句:“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 这一刻的会面,决定了未来的二十三年,更影响了未来的两千多年。
于是,秦王任命李斯为长史。而当时的秦国国尉这个官职空缺已久,相当于李斯没有上司,只要对嬴政一个人负责就可以。而到这个位置,李斯花了整整十一年。他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进入秦王嬴政的视野,并为他所用。李斯成为长史的这四年,帮嬴政收买和暗杀六国重臣,离间六国。为统一天下的梦想做着打算。四年的蛰伏,李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嬴政的忠心。四年之后,嬴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帮着嬴政,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嫪毐反叛,李斯联合嬴政早做准备,将嫪毐一党全部清除。第二件是用著名的美玉和氏璧,为嬴政打造了一方开国玉玺,象征着新王的诞生。第三件是证实嬴政的皇室血统,甚至找到了嬴政母亲赵太后在赵国的接生之人,为嬴政获得了秦国宗室的支持。第四件是协助嬴政最后一举扳倒吕不韦。扳倒吕不韦之后,李斯取而代之,成为客卿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李斯所做的这四件大事,没有一件不是嬴政心中所想的。
此时是嬴政十年,李斯三十七岁,官居客卿。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韩国有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来到秦国拜访了相国吕不韦,建议修建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来解决关中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缺水问题。这项工程,耗费的时间长,消耗的财力大,还要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实际效果还不确定,但是当时的相国吕不韦顶住压力,同意了郑国的提议并且交给他全权负责这件事。然而,随着相国吕不韦被驱逐出境,这件事也被查出来,原来郑国建议修建关中水渠,根本就是韩国的阴谋,目的就是削弱秦国的国力民力财力。因为这件事,秦王下达了驱外客的旨意。李斯首当其冲,成为这道政令的牺牲品。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一篇千古文章,正是《谏逐客书》。他通过谏逐客书,挽救了外客的力量,成为外客的领袖人物。而李斯极力保全的郑国,也通过自己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干,为秦国征战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嬴政十一年,嬴政和李斯启动了消灭六国的计划。这一年,赵王放弃合纵,就是放弃和其他国家结盟,开始攻打燕国。而秦国开始攻打赵国,名义上是为了救燕国,最终的结局以秦国胜利而告终。赵国经过这一战,从此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而赵王想攻打燕国,其实是李斯在背后派人游说的功劳。自此,赵国作为同盟国的发起者,却率先背叛盟国,即便是齐、楚两国都不敢再相信赵国。嬴政十三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国当时没有人可以担当主帅,国家存亡之际,只得请出了常驻雁门关防备匈奴入侵的大将李牧。嬴政十四年,秦国和赵国再度大战,李牧一路追击,收回两城。这一年,韩非来到秦国,一方面游说秦王不要攻打韩国,一方面也想向秦王进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斯和姚贾联手陷害了韩非,将他毒死在狱中。韩非一死,韩国再无抵挡之力,主动称臣。嬴政十五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再次临危受命。嬴政十七年,韩国灭亡,赵国遭遇大旱。嬴政十八年,秦国仍旧是只奔赵国而来。眼看着两军相持不下,王翦和李牧又都是名将,李斯派人游说赵王,说服了赵王身边的人,称李牧已经归顺秦国,被赵王杀死在家中。嬴政十九年,王翦攻破邯郸,赵国灭亡。嬴政二十年,因为荆轲刺杀秦王之事,嬴政给王翦增派十万大军,消灭燕国。嬴政二十一年,燕国被打到辽东地区。嬴政二十二年,秦国同时进攻楚国和魏国。魏国弱小,很快就灭了。嬴政二十三年,秦国六十万大军发兵攻楚,楚国大败。嬴政二十五年春天,秦国最后一次兴兵作战,燕国亡,代国亡。至此,六国只剩下齐国。齐王开门投降,齐国就此灭亡。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六国归秦。这一年,离李斯提出一统天下的构想过去了二十三年。此时李斯五十六岁。嬴政三十九岁。
此时的始皇嬴政,坐拥天下,开创了天下统一的局面,功成名就,唯一留下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嬴政三十七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巡游,也是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在沙丘,秦始皇驾崩,传位于公子扶苏,也就是未来的二世皇帝。此时,随侍在嬴政身边的,有李斯、赵高和胡亥,而最先有篡位念头的正是赵高。赵高去说服李斯。没有人知道赵高和李斯说了什么,但是他竟然成功了。李斯的一念之间,让秦国的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实,让胡亥即位,李斯未必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嬴政已经驾崩,自己一生的夙愿已经达成。此时,李斯想要的,不过是一份权力的保障,他不想有未知的不确定性,他要把权力握在手中,甚至是皇帝也奈何不了他,所以,胡亥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李斯、赵高、胡亥成为了权力的铁三角。一纸伪造的皇帝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而在这流血的仕途中,一次的判断失误,可能再无挽回的余地。随着赵高登上政治舞台,蒙氏一族被铲除,李斯和李氏一族以谋反之罪被盖棺定论。李斯死后十个月,赵高弑君,杀死了秦二世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承王位,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
在职场的时间久了,逐渐明白:在职场做人做事,其中的玄机,在现代的管理学上一定学不到。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管理学来办事情,对不起,吃亏的肯定是自己。也难怪地产大亨潘石屹在读过描写李斯生平的历史小说《流血的仕途》后感叹: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它不但在讲历史,讲古人的智慧,更是在讲人性!说是仕途生存,也可以说是职场生存,只不过这个职场,比我们日常生活里所面临的职场,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干不好是丢工作,李斯们干不好,是丢脑袋。这种动就丢脑袋的工作,李斯们干得确实是呕心泣血,几乎算是为我们积累了一套钻石版的“古代职场MBA教材”。
概括一下,李斯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统一历史的缔造者和见证者,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有真才实学,现在职场叫核心竞争力。他很有眼光地前去拜荀子为师,这是他以后随秦王冶国平天下的知识基础。如果所做的工作连大街上卖白菜的都能做,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被淘汰是迟早的。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换个环境,便离开二十多年的故乡。想要学有所成,便苦心学习帝王之术整整七年。想要证明自己,便毅然出发去秦国咸阳发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并不难,但能够用实践去坚守心中想要的东西,就很不容易。三是善于选择。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能够站在对手和领导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做到了“知己知彼”,每一次决策,从来都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着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