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上街扔垃圾的社会新闻
前段时间看到一视频,讲台湾新民俗。不知何时起,扔垃圾成为台北市民的集体活动。每到特定时间,音乐响起,垃圾车经过,男女老幼拿着垃圾袋去扔。倘若一时赶不及,就得提垃圾袋一路跟车跑。想想那场面,觉得滑稽。
我没到过台湾,向朋友求证,得到的回复是:追垃圾车的情景,他没看到过。台北街头确实看不到垃圾桶了。每到傍晚,垃圾车经过,居民纷纷出门扔垃圾,场面颇为壮观。微博上一搜,确实如此。
居民平时生产垃圾怎么办?做好分类,储存在家。垃圾车每次来只收一类垃圾,没收走的就等下一次再扔。比如台北,周一、三、五回收纸类,周二、四、六回收塑料瓶。如果家里有垃圾不能及时清出,堆积得多,搞不好房子臭哄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垃圾车经过有人会追在后面跑。
这样的制度好不好呢?微博上很多人说好。台北街面看不到垃圾筒,大家都自觉收垃圾,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不是大好事吗?很多人看了好羡慕,大陆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呢?
真是荒唐啊。扔垃圾都要统一处理,意味着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被钳制,这怎能是好事呢?这件事情怎么看都是乖张荒谬,效率低下,居然是「先进文化」?我希望大家保持常识,不被「情怀」蒙蔽了直觉和理性。
为什么我说垃圾管制很低效?表面看政府只是要求居民「顺手分类」,其实很繁琐。生活垃圾要分大类和小类,可回收物还有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的区别。单单一项纸张又有硬纸、软纸、卫生纸、宣传页的差别。垃圾分类做得不到位,就要面临高额罚款。每次罚款至少12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260元。
日本垃圾分类示意图的中文版本
居民在家对垃圾分类,工作量大吗?听起来只是顺手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丢弃瓶瓶罐罐和快餐纸盒之前,需要先清洗干净,将盒子压扁;纸张必须叠整齐,灯泡必须用套袋打包。
对很多家庭而言,垃圾分类是居家主妇每天都花时间处理的重要工作。等垃圾车的时间里,收纳好的垃圾要储藏,这又在占据很大空间。家庭里藏垃圾,难免搞得空气不清洁,于是要买空气清新剂。
把公共区域的垃圾筒全收走,逼迫家庭主妇每天在厨房分垃圾,这就是垃圾分类制的代价。道路街面变得光洁,代价是居民生活不便,生活成本提高。据说垃圾回收的效率提高,节约了资源。可是有没有人想到,如此大规模分散的垃圾处理,其实效率一点也不高。时间也是成本,分完垃圾后,每个人还要洗手清洁。
很多人到日本游玩,对当地环境的干净赞叹不绝。然而,在日本旅游过程中,垃圾处理不便简直令人难以理解。许多游客玩到尽兴回酒店,背包内装的不是采购的礼物,而是矿泉水瓶、纸巾、塑料袋、包装纸。因为担心没地方扔垃圾,好多人小心翼翼不敢买东西。
垃圾管制这件事,日本人是台湾人的老师。那些显然的不方便,注定的低效率,日本人全都尝到,更有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去年日本扎幌发生了一桩爆炸案,造成20多栋房屋被烧,二十多台车辆损害,40多人受伤。原因是什么呢?一间房产中介囤太多空气喷雾罐。之所以使用空气喷雾,主要是消除屋内储存垃圾带来的异味。
空气喷雾罐没及时清理,临过期要销毁,得按照垃圾回收的要求,给瓶罐打孔放气。高浓度燃气遇到火花,引发了火灾。很多中国人笑谈日本人好环保,却没意识到其中的荒诞。
很多人会说,你看不上台湾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总得有解决方案吧?难道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乱扔垃圾才是好的吗?
乱扔垃圾当然不好,但说到城市垃圾处理,我并不认为中国内地的体制差。回想某种情景——这种情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每家每户有小垃圾桶,至于厨余污渍等垃圾,就用垃圾袋扎紧。出门顺手扔垃圾,这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甚至快递员也能帮忙。
源头没有作垃圾分类,不意味全程没有。一些大爷、大妈、拾荒者,他们会把有价值的东西淘走,其他垃圾运走,再经几轮筛选。在垃圾工厂,无论工人还是机器在筛选,效率都要高许多。在这期间,没有道德情怀,没有自我感动,他们只是市场的参与者。
在处理垃圾这件事情上,内地很多城市在向日本和台湾学习。这是一条歧路。人的时间和精力很宝贵,被迫关注在垃圾这件事情,非常不值当。用法律强迫民众环保,用道德教化取代市场分工,结果一定是低效率。用情怀来粉饰低效,注定荒诞。
近期文章
不要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商务
不用赞赏,点好看支持吧。
和更多人分享 ↓↓